沈家大屋位于距省会长沙东面约50公里,距浏阳城区西北部约50公里处的龙伏镇新开村捞刀河畔。它是长沙地区现存古建筑规模最大、保存较完整的具有浓郁江南宅院气息的晚清江南民居标本。这座联体式的大宅院既区别于江浙地区文人雅士的苏州园林模式,又不同于官宦士大夫深宅大院式的建筑风格,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农耕社会“家大业大,源远流长”的建筑思想。据考证,沈家大屋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,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,虽历经风雨沧桑,但宅院的主体建筑依然保存完好。国家文物局文物古建所主任张之萍认为:因为,在多雨的南方,140多年的土木建筑能保存至今,是非常不容易的。沈家大屋的发现对我们研究晚清的历史文化、建筑文化、民俗及民间文学等有很大的作用,既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。
沈家大屋坐东朝西,依山傍水,砖木石混合结构,小青瓦屋面。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同治四年(1865年),由沈氏家族沈抟九膝下的六个儿子筹资兴建。据沈氏族谱记载,沈抟九公孙三代有4人曾诰授诰赠为“奉政大夫”,2人为“奉直大夫”。经查明,“奉政大夫”系文官阶正五品,“奉直大夫”系文官阶从五品官衔,是当地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大户人家。
沈家大屋有永庆堂、师竹堂、德润堂、三寿堂、筠竹堂和崇基堂等建筑,形成了一个有17间厅堂、20口天井天心、30多条长短廊道、20多栋楼房、200余间大小房屋的古建筑群。它占地面积13500多平方米,建筑面积8265平方米(包括已倒塌面积576平方米,计23间)。所有的建筑材料全部采用上等木材。门楣、匾额上的装饰图案多达3000多幅,至今依然栩栩如生,体现出我国民间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。
永庆堂为大屋的主体建筑。据大屋老人们回忆,永庆堂厅堂内原悬挂很多匾额,其中有时任湖北巡抚谭继洵书写的“桐第安荣”等,翰林院进士邹建农、任贵正书写的“家国重光”等,曾经给大屋平添了不少古文化色彩。但是由于当地村民缺少文物保护意识,导致这些较为珍贵的诰轴、诰匾(奉政大夫)和出自名家之手的墨宝匾额等均遭人为损毁或遗失,不复存在。
沈家大屋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具有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。据记载:“八七”会议后,毛泽东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回到湖南,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。1927年8月18日,在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召开改组后的湖南省委第一次会议,讨论制定秋收起义的计划,成立秋收起义领导机关——前敌委员会。9月初,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,讨论秋收起义具体部署,将原武昌国民政府警卫团,平江、浏阳的农军和安源的工人武装等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。卢德铭任总指挥,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。下辖第一、二、三团。起义前又收编一部分原黔军武装为第四团。9月9日,爆发了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秋收起义。